6月13日,由中國農學會雜糧分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支持的“十四五”雜糧產業發展論壇,以在線形式成功召開。這次論壇是2022年中國農學會學術活動月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山西農業大學研究員張福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沈群,安徽燕之坊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張麗琍應邀就中國大田作物栽培學前沿與創新方向探討、中國高粱生產與產業發展前景展望、雜糧健康功效機制及小米精深加工、雜糧品牌建設及產品開發思路做了專題學術報告,來自25個省區市的260多位會員代表參加會議,中國農學會雜糧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馮佰利主持了論壇。
張洪程院士在報告中指出,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顯著提升谷物品質與種植效益;實現以“綠色”為底色的節本增效栽培,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通過農藝農機智能多方面融合以及構建“無人化”智慧栽培有效提高規模生產效益等問題已成為我國大田作物生產發展亟待攻克的科學問題和技術創新的瓶頸。張院士認為,未來5-10年中國作物栽培學研究的重點是破解大面積綜合生產力“三差”的關鍵栽培技術、大田作物固碳節能減排綠色栽培技術、大田作物“無人化”智慧栽培技術。在談到雜糧栽培與產業發展時他強調,要加強優質豐產品種選育,深入研究制約雜糧優質高產高效的栽培限制因子和調控措施,以農機農藝融合促進雜糧生產技術轉型升級,提高雜糧生產效率和抗災能力;研發特色雜糧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加工技術,建設雜糧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產基地,促進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福耀研究員從高粱生產情況、市場情況、產業發展情況、存在問題與發展趨勢等方面全面剖析了高粱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他認為,高粱是我國重要釀酒原料之一,也是重要的糧飼兼用作物,高粱穗、秸稈也可以通過加工掃帚等工藝品,成為鄉村振興的優勢產業。目前高粱生產中,機械化生產改變了高粱品種育種方向,但突破性品種和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缺乏成為制約高粱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新階段開展株型育種,提高收獲指數,降低生產成本,穩定高粱市場,以及發揮高粱在中低產田和鹽堿地改良中的優勢應成為高粱攻關的重點和難點。
沈群教授從雜糧健康營養機制大數據分析出發,系統闡述不同雜糧類型、不同加工工藝與技術、不同功能成分和生物活動物質對不同人群營養調節效果,并以小米營養和加工為例進行了剖析,提出了未來通過細分市場、產品品質提升、新產品創制、裝備的升級改造、精準營養、定向育種等途徑,為滿足我國人民健康需求提供新方案。
張麗琍總工程師長期從事雜糧加工、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她從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歷程中,介紹了企業對新品種、新技術和科技的巨大需求,提出了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以適應市場需求的思考和建議。
為發揮學科綜合交叉優勢,擴大學術活動影響力,提升學術引領力,中國農學會連續多年組織學術活動月系列活動,2022年的系列活動定于6至7月間,圍繞“牢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糧食安全大格局”的主題陸續舉行。